孟子王阳明性命学全章节在线阅读_性命学全集免费在线阅读
作者:叵木
其它小说连载
小说《性命学》是知名作者“叵木”的作品之一,内容围绕主角孟子王阳明展开。全文精彩片段:《性命学》直指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根源——在“有所得”的执念中迷失本性,徒耗心力。本书深入性命之理,揭示:真正的成长不在外求,而在向内明心见性。它并非知识的堆砌,而是一把打开心性之门的钥匙,引领读者超越功利化的善行与自我消耗,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。通过厘清“性”与“命”的深层关联,帮助我们认知精神世界的运行法则,化除习性,彰显天性。读懂性命,方能安身立命,实现内在觉醒与生命的根本转变。
2025-10-03 16:49:30
我们活在这人世间,每个人心里头或多或少都揣着一个愿望,那就是活得明白一点,自在一点,少些烦恼,多些喜悦。
为了实现这个朴素而深刻的愿望,我们常常将目光投向外境——在知识中求解,在财富中寻安,在关系中觅暖,渴望找到安身立命的法则与依靠。
然而,当我们历经沧桑、行遍千山万水之后,蓦然回首,才惊觉那最珍贵的宝贝,其实从未远离。
它一首深藏于我们生命的最深处,静默而恒常地存在。
这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“天性”。
它,是我们人生智慧最根本、最原始的源泉。
那么,什么是“天性”?
古人告诉我们:“天赋的性是天性。”
它不是后天教育塑造的结果,也不是环境熏染的产物,而是生命诞生之初便己具备的内在本质。
它是纯善无恶的,是清澈无染的,如同初升的朝阳,不带一丝阴霾。
就像孟子所言“人性本善”,其所指的“善”,并非社会规范下的道德表现,而是人心本具的良知良能,是未被私欲遮蔽的天性之光。
这种天性,是我们生命的“德根”,是我们来到这世间最初的“来踪”。
可以说,每个人呱呱坠地之时,都携带着这份无价的礼物。
它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“人人共有的”一份宝藏,如同阳光雨露,普照大地,不分亲疏贵贱。
有智者言道:“一个人就是一个太极,便是一个天地,便是一个世界,天地有坏,我性无坏,人比天地要贵重的多。”
这话听起来何其震撼!
我们的这个天性,其坚韧与恒常,甚至超越了我们所能感知的这个有形天地。
山河湖海会变迁,日月星辰有始终,而人的天性却如虚空般不生不灭,恒常不动。
它不是物质的存在,而是精神的实相,是生命最深层的本质。
它超越时空,超越形质,是宇宙大道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显现。
正因如此,人才真正比天地更为贵重——因为天地只是现象的载体,而人却能承载并觉醒那永恒不变的天性。
天性之所以成为智慧的源泉,源于其内在的光辉特质。
这些特质并非后天修得,而是本然具足,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。
首先,它是“大公无我的”。
当我们以天性用事时,心中便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私心杂念,待人处事自然而然地就会多一份宽厚与真诚。
在这种状态下,人与人之间容易“合性”,即彼此的本性能够自然契合,少了许多摩擦与对立。
这种“无我”的境界,并非否定个体存在,而是超越了“我执”的局限,进入一种与他人、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。
正如《礼记·礼运》所言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”
这正是天性大公精神的最高体现。
其次,天性讲求“中道平和”。
它既非“太精明”以至算计过人,令人防备;也非“太愚厚”而至混沌不明,事理不清。
真正的智慧在于恰到好处,不偏不倚。
正如《中庸》里所启示我们的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”
又云:“贤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”
智者往往因聪明反被聪明误,而愚者则因迟钝而无法体察中道。
唯有回归天性,才能自然抵达那不偏不倚的平衡点。
这恰恰是天性的自然状态,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,一种不假外求的生命节奏。
再者,当我们“天性用事”时,会发现一切都显得“不作难”。
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费力、纠结、痛苦,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背离了天性的自然流淌,强行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。
比如为了名利而压抑情感,为了迎合他人而扭曲自我,这些行为虽可能带来短期利益,却会耗损生命的根本能量。
相反,顺应天性而为,则如顺水行舟,轻松自在,事半功倍。
它不像后天的禀性那样向外耗散,而是“往里归”的,是向内凝聚我们生命能量的过程。
这种内敛的力量,使人精神集中,心志坚定,智慧自然生发。
我们常说要开启智慧,那么智慧从何而来?
许多人以为智慧来自书本、经验或逻辑推理,殊不知这些只是工具,而非源头。
真正的智慧,其根源在于天性。
这天性,便是我们内在最明亮的灯塔。
有言曰:“天性就是天道”,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在我们生命中的映现;它“就是良知”,是我们内心深处辨别是非善恶最原始、最可靠的首觉。
王阳明提出“致良知”,正是强调回归天性,以内在光明为判断标准。
当我们的天性清明时,就如同拥有了一双慧眼,能洞察事物的本质,看清人生的方向,自然就能做出合乎道义且有益于自他长远的抉择。
那些在关键时刻能保持清醒、做出正确判断的人,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让太多的私心杂念遮蔽这份内在的光明,从而能够聆听到天性的指引。
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砌,而是对生命本质的觉知。
一个拥有天性智慧的人,不需要复杂的分析,便能在纷繁世事中把握关键;不需要权衡利弊,便能自然选择最合宜的道路。
这种智慧,不是“想”出来的,而是“显”出来的——当心灵清净,天性自然流露,智慧便如泉水般涌出。
既然天性如此宝贵且人人本具,为何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感受不到它的力量,反而充满了烦恼与困惑呢?
这便是因为我们的天性,常常被后天形成的“禀性”和“习性”所蒙蔽。
这“禀性”,好比是我们心田里长出的杂草,往往表现为一些负面的情绪和习气,比如常见的“怒、恨、怨、恼、烦”,古人甚至称之为“五鬼”,它们一旦发作,便搅得我们内心不得安宁,家庭失和,生活不顺。
这些负面情绪就像乌云一样,遮蔽了天性的阳光。
禀性源于“我执”,即对“我”的强烈认同与保护,一旦外界不符合期待,便产生抗拒、愤怒或委屈。
这种心理模式若不加觉察,便会固化为性格缺陷,成为生命的沉重负担。
而“习性”呢?
则是我们长期在社会环境中沾染的各种不良嗜好和欲望,“物欲所绕”,让我们沉迷于感官的刺激和外在的追逐,忘记了内在的富足。
比如贪图安逸、嗜好烟酒、追求虚名、沉迷娱乐等,这些都会进一步固化我们的禀性,使我们离天性越来越远。
习性如同一层厚厚的尘埃,日积月累,逐渐掩盖了心灵的明镜,使人麻木、迟钝,失去了对美好与真理的感知力。
禀性与习性相互交织,共同构成遮蔽天性的“三层迷雾”:第一层是情绪的扰动(禀性),第二层是习惯的惯性(习性),第三层是认知的偏差(私欲)。
唯有通过深刻的自我觉察与持续的修养功夫,才能逐步拨云见日,重见天性光明。
面对这层层迷雾,我们又该如何拨云见日,寻回并擦亮我们的天性呢?
首先,要“去私欲”以清天性。
过多的私心杂念是蒙蔽天性的首接原因。
学会放下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执着,心胸才能开阔,天性的光明才能透显出来。
私欲如云,遮蔽心性;去欲如风,吹散阴霾。
其次,要“化禀性”,特别是要“去我见”。
我们很多时候发脾气、与人争执,都是源于固执的“我见”,认为自己绝对正确。
学会反观内省,放下这份执著,禀性中的那些“五鬼”才能慢慢被转化。
化禀性的过程,就是不断觉察情绪、接纳情绪、超越情绪的过程。
再者,要“除习性”,戒除那些“不良嗜好”。
这需要决心和毅力,但每去除一个不良习性,我们的身心就会清净一分,天性就更容易显露。
习性的戒除,不是压抑,而是觉醒——当我们看清某种习惯如何消耗我们的能量,自然就会选择放下。
更有深一层的功夫,便是“舍了万物才能收进灵光”。
这里的“舍”,并非要我们抛弃一切,而是指放下对身外之物的过度依赖和占有欲,让心灵回归简单与纯净,这样我们内在的灵性光辉才能被重新接纳和感知。
当一个人能真正“拿天性为主”,他便如同找到了生命的主宰,不再被习气和情绪所奴役,行为举止自然合乎道义,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君子”,一个充满内在神采的人。
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以天性用事,他的生活会呈现出怎样的境界呢?
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自在。
因为天性是大公无我的,所以他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,少有纷争;因为天性是中道平和的,所以他能从容应对世事的变迁,不轻易被外界所扰动;因为天性是智慧的源泉,所以他能洞悉事物的真相,活得通透而明了。
这种状态,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和其光,同其尘”——既能保有自己内在的清明,又能与万物和谐共处,融入宇宙的大生命流之中,体验到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宁静与喜悦。
在这种境界中,人不再为得失所困,不为荣辱所动,内心如明月照水,清澈而安宁。
探寻天性,回归天性,是一条通往生命圆满与究竟智慧的道路。
它不在遥远的天边,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。
愿我们都能时常静下心来,拂去心灵的尘埃,聆听天性的呼唤,让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光芒,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,也温暖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。
这,或许就是我们此生最值得努力去践行的一份功课了。
相关推荐:
《退婚后,疯批女剑修被神棍缠上了》凌霜赵承钧火爆新书_退婚后,疯批女剑修被神棍缠上了(凌霜赵承钧)免费小说
星烬舰娘:从零开始的战乱纪元(林薇赵勇)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(星烬舰娘:从零开始的战乱纪元)完整版免费在线阅读
林薇赵勇(星烬舰娘:从零开始的战乱纪元)完结版免费在线阅读_《星烬舰娘:从零开始的战乱纪元》全章节阅读
星烬舰娘:从零开始的战乱纪元林薇赵勇完本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星烬舰娘:从零开始的战乱纪元(林薇赵勇)
小栾林(林树栾颂)好看的小说推荐完结_完本小说小栾林林树栾颂
小栾林林树栾颂免费小说大全_小说推荐完本小栾林(林树栾颂)
小栾林(林树栾颂)已完结小说_小说免费阅读小栾林林树栾颂
穿成小萝莉,但这女反派不对劲?(诗秋江洛)好看的完结小说_完本小说穿成小萝莉,但这女反派不对劲?诗秋江洛